广西:打造技能人才新摇篮 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1-09-08查看次数:286

全国职业技能人才网资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6月底,人社部领衔发布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文件。这一召集令,立足于“瞄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提升的需求,面向企业技能岗位员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满足人岗匹配和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所需”,也再一次让社会意识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空间是这么的广阔。


作为解决职业教育培训短板、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的一个重要路径,企业新型学徒制既延续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优势。近年来,广西不断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从2017年正式启动试点到2019年全面推行再到2021年加大实施力度,不同阶段都写就了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头,新款“师傅带徒弟”究竟是怎么运作的,主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它又将如何改变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现状?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A 理论、实操“无缝对接” 打通上岗的“最后一公里”


一年多以前,柳州广菱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新招用员工钟茂强成为了一名企业新型学徒,并在当地一所技工学校接受系统学习。


工作日跟岗实习、休息日在校学习,既在岗又在校的他,开启了自己“员工 学徒”的双重身份。在钟茂强和其他学徒的背后,有着学校和企业专门配备的数十名专业课程老师和岗位技能导师的悉心教导和培养。


今年5月,经过一年工学交替的培训经历,钟茂强顺利拿到了钳工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我所参与的新型学徒制培训,不仅有学校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还有企业师傅传授实际工艺与操作技术,培训内容全、方法活、技术新。”钟茂强说。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这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所在。钟茂强的切身感受,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新思路密切相关。企业与学校牵手,让教学内容与最新的理念和技术挂上了钩,让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新转岗人员和一线职工接受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二对一”的学习。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职业教育往往会出现“训与用”存在一定脱节、“供与需”无法有效对接的现象,即便是通过“订单班”形式培养的学生,其技能与今后的技术标准也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与此同时,仅仅依靠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为王”式传统闭环传授,也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企业新型学徒制这一政策,打通职业培训当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让上述问题迎刃而解,进而打通人才上岗的“最后一公里”。


“期间,我们将理论和实训课有机融合到职业工种的核心课程中,以企业岗位具备的综合能力做界定课程的依据,理论课采用现场授课、课后辅助相结合,技能操作课采用集中学习、师带徒的方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在一次职业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广西科技商贸高级技工学校如是汇报培训经验。


广西南宁技师学院在与广西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新型学徒培训中,改革传统的单一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约为3:7,并根据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增加新的互联网平台授课方式;实践培训则以“师带徒”的形式完成,师傅“手把手”带徒,使工作变学习、学习促工作。


B 主动适应发展新需求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对职工而言是一次劳动技能全面提升的重要契机,对企业来说更是一次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技能水平的重要机遇。


根据广西《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意见》,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训期满,经鉴定考核合格的,可按规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


2017年5月,中国十九冶集团(防城港)设备结构有限公司与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攀枝花技师学院举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签约仪式,这标志着广西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作为广西首家新型学徒制试点企业,该公司从中获益颇丰。“新型学徒制培训让企业与学校对人才培养处于同等作用,与以往的校企合作相比,大大缩短技能人才适应企业时间,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公司总工程师刘勇表示。


不同于以往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企业新型学徒制强调的是“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要求学校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企业的人才培训标准、人才培训能力建设看齐,为企业培养真正实用、能用、合用的人才。


那么,如何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缩短企业与院校之间的供需差距、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时间周期、从课堂到企业的适应周期?广西职业院校纷纷开始付诸行动探索。


从2018年起,方盛车桥有限公司与广西机电技师学院联合开展了多期学徒制培训,所涉及的培训项目主要集中在中高级焊工、钳工、车工、铣工和电工这些技术难度较大且需要较长时间理论和实操训练的项目。


“在实际培训中,我们要求校方加入了工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规范和职业素养,特别还有工匠精神的培育等内容。”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各类培训项目98%以上的学徒都能够顺利结业或取得职业资格证,大家对培训的满意度也都很高。


为了增强激励机制,广西还对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照中级工每人每年4000元,高级工每人每年6000元执行。因此,在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员工提高技能,企业得到发展,高质量发展有了更为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C 职工、企业、院校三方共赢 丰富校企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学徒得技能、企业得人才、学校得发展……在广西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过程中,种种结果都指向了学徒个人、企业、学校的三方共赢。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作为自治区认定的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企业新型学徒制已成为该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


2018年以来,该校与广西田东正容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化工总控工、仪器仪表维修工、化学检验工、电工、氧化铝制取工、焊工200名;与广西蓝星大华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化工总控工、电工、钳工200名……


“这种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和院校协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职业培训等多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当前,学校也正在将工作中的好做法在多个专业实践和推广。”广西工业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桂林广陆数字测控有限公司与桂林技师学院共同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成为该校首批新型学徒制试点企业。


“在保证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参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训练提升,更好地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企业新型学徒制真的是一项学徒、企业、学校多赢的好制度。”该公司副总经理谭芳这般评价道。


在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一份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经验报告中,写着这样一段话:“培训学校充分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挖掘自身服务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才能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行稳致远,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唯有不断地进行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改革完善,才能更好实现校企共赢、共同发展,助力人才培养。(记者 罗琦 通讯员 杨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