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教育,就是做品质、做创新、做良心
发布时间:2018-11-13查看次数:267
全国职业技能人才网资讯:下面这三大核心要素是做教育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就是产品质量。教育领域不是一个随便可以进来的领域,其根本原因是,一旦你想在教育领域立脚,你就必须提供客户需要的最好质量产品。这个产品如果现在能够跟优秀创意结合在一起,跟互联网、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更新的产品形式,那就是最厉害的。
为什么小地方的中小学老师辞职出来办教育培训机构,不管外地什么大机构进去,依然很兴旺?因为他们是当地中小学最牛的老师,他们在当地自带流量,他们知道当地学生的水平和素质在什么地方,运用自己到位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切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他们拿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是当地所有学校当天进行的各种考试卷子和考试方向,跟当地的政策密切结合,完全没有脱节。所以像新东方这样的机构要到当地,把这种老师办的培训竞争掉,非常困难。对于做的比较大的全国性机构来说,唯一吸引当地学生的办法,就是你比当地人要牛,你的产品形式、产品创意、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确实比当地牛才行。为什么不少机构到外地去办了分校后,基本上铩羽而归,没有成功,原因就在于你跟当地拼不过,拼不过你只能举手投降。
新东方教英语还算比较厉害的,但我们曾经进入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一个培训机构,每年只招2000个中小学生,不多招一个,在当地排队三年后。我后来跟创始人聊天,他说只有在2000人的时候,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状态,我不要挣太多钱,我要的是教学质量和结果。2000学生中很多人考上当地最优秀的名牌小学,最优秀的名牌中学,最优秀的全国名牌大学。我觉得这个哥们比我厉害,他是真正在做教育。在当地,只有进不去他那里的学生,才跑到新东方来。他取胜的法宝就是专注、专一,质量弄到极致。
这就涉及到我等会要说的第二条:专一极致。他把自己的学生弄到了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水平。新东方是多元连接,最初新东方只做国外考试的时候,没有人能把新东方的学生抢走,我把全国的托福、GRE 、GMAT学生全抢到了新东方。但后来新东方多元连接,处处漏风,每一个领域都做得还不错,加起来依然是全国收入最高的培训机构,但每个领域都出现了竞争对手。新东方把专一极致放弃了,换来了地盘的扩大,但地盘的坚固程度却下降了。所以多元连接不是随便能做的,多元还要做到极致,是太难的一件事情。
第三条,系统应用和客户满意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小的学校可以靠人,大的机构一定靠信息系统。如何充分利用IT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包括未来虚拟现实所带来的系统,让客户更加满意,变成了大家思考的主题。新东方在这方面每年投入很多,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做出一套能够覆盖全部新东方业务的高效应用系统。光投入还不行,要有架构能力。
但对于小机构来说,系统需要投入很多钱怎么办?很简单,用别人的。现在做教育平台的公司很多。有人会说,我用别人的平台那我的数据不就给别人了吗?我说你那个数据值钱吗?如果你总共加起来几千学生,你为了这几千学生,你自己开发一套应用系统,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实在不值得。所谓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应是什么概念?就说你的任何投入都要达到最合算的那个点,你才能够去做。所以不要随便想着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并不是说你不能做出来,而是说做生意,就是怎么合算怎么来。
下面我再讲讲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表现形式,大概有四种。第一是颠覆式创新,我用一个在线外教口语的例子。在线外教为什么是颠覆性创新呢?在线上外教口语这件事情发生前,中国的学生要向外教学习,只能是外国老师跑到中国来。现在通过互联网,把全世界可以教英语的几万个老师连接到中国几万个愿意通过在线学英语的学生,这件事情就是对中国地面英语教学的一种颠覆。
现在很多人在研究人工智能取代老师上课。人工智能取代老师批改作业也算半个颠覆。新东方做的智学批改系统,直接把所有学生写的英文作文和口语在线上进行批改。原来一个学生的作业至少花十分钟批改,现在一秒钟机器就批改完了,这也算是颠覆或者半颠覆式创新。这种创新在教育领域中会出现很多很多,所以我头脑里思考最多的是新东方未来的哪个业务会被颠覆掉,哪个业务不会被颠覆掉。
第二种方式叫接入式创新,什么叫接入式创新呢?你想什么东西都自己做,是没有必要的,那你就必须接入别人的系统,接入别人的系统后,你能够迅速做出改变。比如你可以借助别人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备课系统、题库系统,你不用投入太多的钱。很多系统让你免费用,因为他要的是你背后的数据,不是要你的现金,同时你要的是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创新水平。平台公司拥有数据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个数据上跑通很多其他商业模式。你运用平台的帮助抢时间曾速度。双方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第三是增效型创新。比如说部分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增效型创新。举个简单例子,语音语调的纠正,语音语调原来必须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纠正。现在学生进入系统自己练,练习多少遍都可以。老师的负担越来越轻,老师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来给学生进行教学,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容易提升,这就叫做增效性创新。
当然在管理上也可以增效,很多自动化的系统用到管理上,使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比如说排课系统,新东方一年要排几百万次课,如果光靠人工得几千人去排,但人工智能自动排课系统的介入,已经省下了新东方差不多2/3这方面的人力。这也是增效型创新。
第四种是渐进性创新。为什么我要说渐进性创新?对于一个机构来说,成立以后再去革新,难度是很大的,尤其像新东方这样有了体量、已经有点僵化的机构来说。对于大机构,你想把原有的商业模式全部颠覆掉,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新东方只能是渐进性创新。你必须根据自己的资源,自己的现状,去配比合适的,不带来太多风险、又能够跟上时代的商业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新东方是渐进式创新的代表。
再将最后一个话题:面向未来的教育。我认为面向未来的教育,跟技术没关系。我们刚才讲的那些未来教育,都是在讲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但不管是外教线上口语,还是网易公开课,还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把知识传播到贫困地区去。技术是个问题吗?技术不是问题,技术是开放的,每个人都能用。背后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内容。你传播什么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你传播什么教育理念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点上来说,我觉得教育部门要解决的,不是每年花大量的钱布局信息系统,教育部门最需要解决的,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我们要培养健全的孩子,要让他们快乐,要让他们成长,要让他们有创造力,想象力。目标本身尽管很重要,但走向目标的路径其实更重要。目标和路径相反的时候,我们永远走不到目标。我到上海来,我可以从北京飞到上海两个小时。我也可以反过来飞,从北京飞到北极圈,再绕到纽约,再从哦你纽约绕到南极圈,南极圈绕过来也能到上海,但那完全是一个不同的路径。如果说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路径背道而驰的话,很难到达目的地,有的时候甚至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何让孩子有好奇和探索精神?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方法没有太多的改变,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都没能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大部分情况下,很多老师依然以死记硬背或者标准答案的方式教学生。科举考试是要死记硬背的,现在的学习必须要让孩子拥有好奇和探索精神。但这种教育的改变真的不是一天能完成的。
今天早上我在听六神磊磊读唐诗。他说唐诗的发展,从隋炀帝就开始了。隋炀帝大家都知道是暴君,但他其实做了很多贡献,包括开发大运河等。他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文坛的贡献。他希望有一批人将文风打开,自己亲历亲为写诗,但并没有打开。到了唐太宗,唐太宗也写了很多诗,他觉得在他手下,一定能超越万代诗歌,结果写诗写了几十年,也没有做成大诗人。又再过了上百年才出现了李白杜甫。从隋炀帝开始对诗歌重视,到唐太宗的重视,一直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出现,花了100年的时间。所以一样东西从开始到繁荣,需要时间的积淀。尤其是一整个民族,全民意识要改过来,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啊。
所以,我们谈教育改革容易,但中国的教育改革要真正改成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培养出来,中小学老师首先要自己变成拥有好奇和探索能力的人,并且教学方法要焕然一新,才能让学生有好奇和探索能力。老师的脑子是木的,是僵化的,孩子们却一个个变成了具备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人,这是不可能的。要先改老师、要先改家长。
尽管我们是做培训机构的,但我们要有做教育的崇高精神,要有救民济世的情怀。如果做教育,你不是抱着让孩子们因为你而变得更好的心态,不是抱着对中国的未来负责的心态,只是为了一点功利的目的,只为了赚点钱,只是因为在别的创业领域失败了,所以到教育领域中来试一试。我建议你还是尽快退出教育领域。因为教育领域里,我们真的需要拥有救民济世情怀的人。让我们一起拥有共同的情怀,共同的格局,在业务层面良性竞争,在理念层面精诚合作。